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化学与材料科学

  • 电沉积Sm-Co合金的研究

    安茂忠;苏彩娜;赵彦彪;杨培霞;张锦秋;

    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氟硼酸盐([BMIM]BF4)体系中,采用电化学手段研究了Sm-Co合金的电沉积。得到了铜基体上电沉积制备的Sm-Co合金薄膜,薄膜呈现银灰色、具有金属光泽,表面致密,且与基体结合牢固。SEM观察表明,Sm-Co合金镀层的表面平整、均匀且致密;EDS测试表明,Sm-Co合金镀层中Sm的质量分数可达12%。对电沉积Sm-Co合金的电解液进行循环伏安和稳态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在仅含有钐盐的离子液体电解液中没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出现,但当进一步加入钴盐后,便可以实现Sm、Co的共沉积,据此初步提出了Sm-Co合金的电沉积机理是Sm3+在Co2+的诱导作用下才能实现共沉积的诱导共沉积。

    2010年06期 v.27 70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振动场中的流变行为研究

    谢刚;江晓翊;任德财;张蕾;马浩翔;王百合;迟旭阳;高明月;

    根据聚合物驱油的机理,建立一种毛细管物理模型,它可以模拟油层的岩心,应用自行研制出的动态毛细管流变仪,可以在振动条件下测定聚丙烯酰胺(PMA)水溶液流经毛细管物理模型的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振动的振幅(A)和频率(f)对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平均动态表观黏度(-ηa)有很大的影响。低浓度的PAM水溶液随着振幅的增加其平均动态表观黏度也增加,而高浓度的PAM水溶液的平均动态表观黏度随着振幅的增加反而降低。高浓度和低浓度的PAM水溶液的平均表观黏度都随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为人工地震采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6期 v.27 706-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硅钨酸催化碱木质素降解机制的研究

    郭元茹;余方丹;

    以Keggin结构硅钨酸作催化剂,在醇-水体系中降解活化碱木质素。根据官能团定量分析和XPS仪器分析方法,结合Gaussian98中B3LYP/LANL2DZ方法解析了降解过程中的反应机制。计算和实验结果揭示硅钨酸中钨(VI)可以接受1~2个电子还原为钨(V);而木质素失去电子,形成醌基环己二稀基自由基,经结构重排于α位形成醇羟基,导致产物中羟基含量增加。

    2010年06期 v.27 710-712+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聚合条件对聚苯胺电容性能影响的研究

    金政;全帅;任晓敏;李博弘;秦川丽;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以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苯胺、盐酸为原料制备聚苯胺电极材料,用循环伏安测试聚苯胺的电容性能,得到了盐酸浓度、氧化剂用量、滴加氧化剂时间和聚合温度对聚苯胺电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考察了产物的形貌,通过形貌解释了聚合条件对聚苯胺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苯胺的最佳聚合条件是AN∶HCl=1∶2,AN∶APS=1∶1,聚合温度20℃,聚合时间1.5 h。

    2010年06期 v.27 713-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耐人工海水的性能研究

    黄强;刘波;王超;赵鑫刚;

    采用液体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聚酰胺为固化剂,研究了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耐人工海水性能,并对改性环氧树脂进行了力学性能、DMA、SEM和XPS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特别是-C=O官能团增韧剂改性的环氧树脂胶粘剂,在人工海水实验中,虽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内聚强度下降,但老化过程中剪切强度却保持不变,原因是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具有较多的极性基团,与被粘接材料具有较强的作用力。

    2010年06期 v.27 718-722+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氩离子注入PET表面沉积Cu膜的界面特性

    滕旭;张济忠;冉杰;

    为了研究Ar离子注入对薄膜沉积的影响,使用2 keV的氩离子对PET进行表面注入,注入剂量为5×1011ions.cm-2,然后用离子溅射镀膜法,在PET表面均匀地沉积一层Cu膜,用台阶仪、俄歇探针、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膜的厚度为490 nm,膜表面平整,无缺陷。对该合金膜进行纳米划痕测试,得到临界载荷为8.5 mN。实验结果证明,Ar离子注入对薄膜性能有提高。

    2010年06期 v.27 723-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乙二醇在碳载Pt-TiO_2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

    赵洪波;聂春红;高颖;赵东江;邬冰;

    采用TiO2溶胶法,选用三种不同还原剂(甲酸、甲醛、硼氢化钠)制备了碳载Pt-TiO2催化剂。通过XRD衍射,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CA)对碳载Pt-TiO2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对乙二醇的电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原剂制备的催化剂中,TiO2的结晶度不同,Pt的粒径不同,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的催化活性也不同。其中用甲酸还原所制得的碳载Pt-TiO2催化剂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分别是采用甲醛或硼氢化钠方法的1.41倍和1.64倍。

    2010年06期 v.27 727-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

  • 色氨酸氯化消毒生成卤乙酸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忠林;李安;王胜军;沈吉敏;

    作为传统的消毒方式,氯化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水中致病微生物,但同时也会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含氮有机物是DBPs的重要前质,为考察其对卤乙酸的生成影响,选取色氨酸作为反应前质,对其氯化过程中生成卤乙酸(HAAs)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氯化反应时间、氯投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溴离子浓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氯投量的增加,HAAs的产量逐渐增加,且在反应初始阶段增加较快;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HAAs产量较高;在常温时HAAs的生成量高于低/高温时的生成量;有效氯和溴离子对HAAs的生成具有交互作用,随着有效氯和溴离子的增加,HAAs的生成量也呈增加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溴代卤乙酸质量分数n呈上升趋势,故控制消毒反应时间可以有效控制HAAs的"三致"风险。

    2010年06期 v.27 73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pH和腐殖酸对水合二氧化锰去除水中铅的影响

    杨威;刘丹;王晓燕;姜黎明;李圭白;任南琪;

    以实验室配制模拟水为本底,考察了高锰酸钾还原法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对水中微量铅的混凝及强化混凝去除效能。探讨了水体pH值、腐殖酸对铅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水合二氧化锰去除水中重金属铅的机理。结果表明:水合二氧化锰对水中的微量铅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1.5 mg.L-1的水合二氧化锰对实验室配水中铅的去除率达92%,作为助凝剂时,1 mg.L-1的水合二氧化锰可使铅的去除率达95%以上。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铅的去除率高于酸性条件,水中腐殖酸浓度升高使铅的去除率降低。水合二氧化锰够消除或减弱腐殖酸对铅的络合作用。

    2010年06期 v.27 735-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A~2/O生物同步脱氮除磷及其改良工艺进展

    张光明;杜锋伟;朱易春;赵志伟;

    介绍了污水处理中传统的A2/O工艺,该工艺具有在消减COD的同时有效脱氮除磷的优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该工艺固有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针对工艺中三类主要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竞争碳源、世代生长时间不同、食荷比要求不同的内在矛盾,列举了一些针对硝酸盐干扰释磷,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等的解决措施,并阐述了当前脱氮除磷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0年06期 v.27 739-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导入额外拷贝nifA基因的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李海英;张喜波;刘金玲;于海鹏;杨乐;蒙明明;贾珊珊;

    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15067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固氮基因nifA全长;将其连入带有lac启动子下游,构建带有LuxAB基因标记的表达载体pTR102,采用三亲本杂交技术转化土著大豆根瘤菌中,构建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为研究转基因工程菌株对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奠定基础。

    2010年06期 v.27 744-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东北红豆杉紫杉二烯合成酶cDNA克隆及其与紫杉醇产生菌基因组DNA的Southern杂交(英文)

    赵凯;王歆;李秀凉;张新建;肖珊;平文祥;周东坡;

    为进一步研究紫杉二烯合成酶的作用机理和紫杉醇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采用RT-PCR技术从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树叶中获得了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在载体pGEMT-easy vector上,并转化到E.coliJM109中,经EcoRI酶切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片段长度为909 bp,编码30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收录的紫杉二烯合成酶的同源性达到98%;对获得的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和紫杉醇产生菌HQD33基因组DNA进行了Southern杂交。结果初步证实了紫杉二烯合成酶存在于通过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通过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和构建高产紫杉醇基因工程菌株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2010年06期 v.27 747-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PCR-DGGE解析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王建芳;赵庆良;刘志刚;

    为研究好氧-沉淀-厌氧(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运行条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使用16S rDNA的PCR-DG-DGGE图谱分析方法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序列比对,对OSA工艺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DG-DGGE图谱聚类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OSA工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更加丰富。增加Ns和提高废水水质的复杂性,都能使Shannon指数略有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微生物种群基本不受影响。DG-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OSA工艺中的回收到的11个优势菌与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CFB-group bacteria种属的微生物有很近的亲缘关系,β-proteobacteria约占63.6%。其中6个优势菌与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反硝化系统中出现的微生物同源性非常高,证实了在OSA系统中存在的慢速生长微生物-反硝化菌和聚磷菌。

    2010年06期 v.27 75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污泥臭氧氧化破解历程研究

    赵玉鑫;尹军;于合龙;王立军;

    为规范和优化污泥臭氧氧化操作过程,采用自制的污泥臭氧氧化系统,从污泥固体物质、污泥形态、污泥粒径分布、污泥上清液中的高分子物质和阳离子五方面考察污泥在臭氧氧化过程中结构变化情况,明确污泥臭氧氧化破解历程。结果表明,臭氧对污泥絮体结构的破坏始于污泥絮体表面,污泥中的丝状菌对臭氧极为敏感并首先死亡,污泥絮体结构开始松散;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污泥絮体解体,污泥内部微生物细胞大量死亡,胞内物质释放,污泥固体质减少。

    2010年06期 v.27 759-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氯胺和联合氯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王海鸥;陈忠林;

    采用几种组合消毒工艺:短时游离氯后转为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以Cl2+NH3表示)、氯胺消毒(NH2Cl)、短时二氧化氯消毒后转为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ClO2+NH2Cl)和短时臭氧消毒后转为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O3+NH2Cl)进行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改变消毒工艺,有效的控制了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进水相同时,氯胺消毒工艺比传统的游离氯消毒工艺产生的氯仿减少了71.8%~87.2%,二氯乙酸减少了58.2%~76.3%,三氯乙酸减少了89.0%~96.8%。采用ClO2+NH2Cl和O3+NH2Cl消毒,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与单独氯胺消毒相比进一步的降低。通过消毒副产物的致癌风险性分析,改变消毒工艺可以显著降低氯化消毒的致癌风险性。

    2010年06期 v.27 764-767+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二氧化钛催化臭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及载体的影响(英文)

    王胜军;马军;杨忆新;张静;

    制备了负载于不同载体上的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化工艺,研究了催化臭氧化松花江水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与变化。经GC-MS检测,松花江原水中含有50种有机物,大部分为酯类。经单独臭氧氧化之后,水中仍剩余36种有机物,单独臭氧化对有机物总峰面积的去除率为23.5%。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臭氧化工艺能够大幅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特别是对酸和酯类物质的去除。二氧化钛的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载体的影响,用沸石作载体时的催化臭氧化效果要优于用硅胶和陶粒作载体。以二氧化钛/沸石为催化剂时,催化臭氧化处理后水中仅残留20种有机物,对有机物总峰面积的去除率也高达62.5%。

    2010年06期 v.27 768-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传统发酵豆酱制品中霉菌菌群的动态分析

    陈方博;陈丽;王海曼;平文祥;葛菁萍;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农家自然发酵黄豆酱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发酵不同时期的发酵豆酱制品中的霉菌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初步鉴定,共检测到犁头霉属(Absidia),曲霉属(Aspergillus),米曲霉(Aspergilleas oryzae),毛霉属总状枝毛霉组(Mucor racemosus),雅致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elegans),毛霉属大毛霉组(Mucedo)六种霉菌,其中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在整个发酵过程占绝对优势,分析了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关系、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为筛选优良的豆酱发酵菌株和功能菌株,实现工业化生产豆酱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06期 v.27 774-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抑菌效果评价

    翟佳慧;孙庆申;刘春光;韦成刚;赵凯;韩德权;

    为评价改性壳聚糖(CS)和CS复合物的抑菌效果,利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不同分子量的CS,通过官能团偶联的方法将甲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接枝到CS分子上制备水溶性的CS衍生物(mPEG-g-CS);戊二醛(gluteradehyde,GA)交联法制备了β-环糊精(β-CD)-CS复合物。傅利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CS骨架上的-NH2由于发生了衍生化反应而使得氢键消失,CS与mPEG发生了接枝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为十万左右,浓度为20 mg.L-1的CS(CS1)对两种菌抑菌效果明显,改性后的CS对S.aureus,E.coli抑菌效果均降低。

    2010年06期 v.27 778-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电子科学与通讯工程

  • 改进傅氏算法在输电线路微机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周美兰;王一磊;王健;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暂态过程中电压、电流的暂态噪声会对继电器动作产生干扰,继电保护中需要采用滤波技术。傅里叶算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但傅里叶算法只能消除直流分量和整次谐波分量,不能消除衰减直流分量。因此对傅里叶算法进行改进并对傅里叶算法和改进傅里叶算法进行仿真计算和性能比较,并应用到实际输电线路保护中。进一步证明改进傅里叶算法在工程实际中具有实用价值。

    2010年06期 v.27 783-78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结合空-谱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

    王立国;孙杰;肖倩;

    针对传统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中单纯利用光谱信息而忽略空间信息这一情况,研究空间信息在分类中的两种有效利用方法:其一是先基于方向线理论提取空间特征,然后将其与光谱特征相结合进行高光谱图像分类;其二是采用空间邻域信息继续对分类结果进行智能性修正。实验结果表明,空间信息的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光谱图像的分类精度。

    2010年06期 v.27 78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基于跳数的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改进算法

    惠丽;玄萍;阚忠良;姜琳;

    提出一种基于跳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改进算法,用以更准确获取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监视区域内目标节点的位置。算法精确估算网络中节点间的平均每跳距离,解决了经典定位算法中校正值不准确的问题,同时,算法在估算节点位置时,优化选取定位的参考节点。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提高了网络中节点定位精度,有助于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2010年06期 v.27 792-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基于神经网络模式的遗传算法在CRM的数据挖掘优化研究

    冯锋;徐琪;

    提出了一种有利于优化CRM的基于神经网络模式的遗传算法,在对该算法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CRM的数据挖掘中,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和连接权值,并给出了相关的遗传操作和实验结果。通过论证分析认为,该算法克服了原有几种用遗传算法优化CRM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模型的缺点和不足,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10年06期 v.27 796-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的改进

    马今朝;石硕;

    讨论了适应室内环境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问题。研究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自组织网按需距离矢量路由(AODV)协议,发现了其不能提供完整的用户路由信息和产生无效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基于AODV-UU协议,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AODV-HIT,分析和实验表明该算法保留其在防止路由环路、快速路由的优点,并有效地解决了路由信息完整性和无效路径的问题。

    2010年06期 v.27 800-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ERP系统与业务流程匹配的结构化分析方法

    邵真;冯玉强;刘洋;

    通过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定量分析方法,将非结构化的业务流程和系统流程转换为结构化的矩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与业务流程的匹配度评价指标,从整体匹配、信息传递匹配、信息监控匹配和管理改善四方面度量ERP系统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匹配度。最后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了论文提出的方法在企业选择ERP系统时的实际应用过程。

    2010年06期 v.27 805-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一种改进的细胞图像分割迭代算法

    李骜;李一兵;孟霆;侯欣彤;

    图像分割是图像轮廓提取,纹理特征提取和形状特征提取等图像分析的重要基础。它也直接影响着图像更高级别的处理质量。提出一种改进的图像分割迭代算法,通过在一般的迭代算法中添加第二门限,以达到更精确的将各像素划分到所属区域降低误判概率的目的。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该算法与一般迭代分割算法的对比图像。为了观察分割效果,还给出了应用分割图提取边缘与Canny算子的对比图像。其结果均表明,噪声干扰下,改进算法的分割过程更为准确。

    2010年06期 v.27 811-81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利用压致展宽测量铯气室内的压强

    刘强;曾宪金;张军海;黄宗军;孙伟民;

    在研究原子自旋极化时,需在碱金属气室充入适当的缓冲气体,但缓冲气体会导致谱线的增宽。介绍了充入适当氦气(He)的铯(Cs)原子气室的制作方法,采用DFB852 nm半导体激光器测量了纯Cs原子气室和充入一定量He气的Cs原子气室的吸收光谱,利用Cs原子饱和吸收谱来标定频率,得到铯(Cs)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半峰值全宽度,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线宽的影响,并利用谱线宽度推断气室内气体的压强值。

    2010年06期 v.27 814-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CdSe量子点在金岛薄膜表面的荧光增强现象研究

    安利民;伊杰;吴文智;王英惠;迟健光;谢文广;

    通过水相合成的方法制备获得CdSe量子点,实验发现CdSe量子点在金岛薄膜表面的荧光比在玻璃表面荧光增强4倍,荧光寿命缩短一半左右。利用荧光光谱、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荧光衰减等手段对荧光增强现象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CdSe量子点在金岛薄膜表面出现的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现象,与等离子体效应导致的局域电磁场增强和固有辐射速率加快有关。

    2010年06期 v.27 818-82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合成孔径声呐目标成像算法研究

    王莹;赵春晖;

    研究了合成孔径声呐成像处理算法,重点研究了距离多普勒算法和Chirp Scaling算法,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了点目标成像的仿真实验,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通过对两种算法进行比较,寻求较低的复杂度、较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算法。在应用距离多普勒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下目标快速成像仿真模型,给出了基于Visual C++环境水下目标(水雷、鱼雷和潜艇)快速成像的仿真实验结果,从而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对复杂目标的仿真成像。

    2010年06期 v.27 82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 面向数字电路测试生成的智能方法研究

    王宇;付立平;周广田;杨秀萍;

    提出一种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方法(ACA-PSO),将该算法引入数字电路测试生成当中。为了有效提高故障覆盖率和缩小测试生成时间,首先将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机制进行改进,使其免于陷入局部最优,提高了故障的覆盖率,其次又对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进行了改进,使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得到较短的测试时间,该算法采用数字电路固定型故障模型来验证。将两种算法结合取长补短,实验结果表明,测试时间和故障覆盖率都得到了提高。

    2010年06期 v.27 827-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基于GPRS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

    顾简;施云波;修德斌;冯侨华;胡霸桥;王立权;

    提出了基于GPRS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带有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环境温湿度数据,后经由GPRS无线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室电脑实时显示。本系统采用TCP点对点入网连接方式,主要针对没有网络环境的监控中心,客户无需申请公网IP地址或开通专用APN,只需在监控端接上一个接收模块,即可方便地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整个数据采集终端由MSP430单片机进行控制,不用改动硬件,只通过对软件的修改调整,即可满足不同GPRS入网方式下的通信,拥有良好的扩展性能,且成本低,精确度高,可靠性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0年06期 v.27 832-835+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带双裂纹的椭圆孔口的反平面剪切问题的解析解

    赵志云;郭怀民;

    断裂现象始终是同材料与结构中的孔洞、缺口或裂纹相关联的,在材料的这种宏观不连续部分最明显的特点是应力分部极不均匀,从而导致应力集中。缺陷(孔洞、裂纹、位错等)和应力集中往往是造成结构破损的重要原因。利用复变函数方法,通过构造保角映射,研究了带双裂纹的椭圆孔口的反平面剪切问题,给出了Ⅲ型裂纹问题的应力强度因子,在极限情形下,不仅可以还原为已有的结果,而且求得带双裂纹的圆形孔口问题、十字纹问题在裂纹尖端处的Ⅲ型应力强度因子。

    2010年06期 v.27 836-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